颜色模型的不足之处
CIE色度模型令人称赞不已,但有一点必须十分清楚,它们被设计为只能预测在特定距离、特定背景、特定照明条件之下两个颜色均匀色块看上去匹配的程度。色彩管理技术将这个模型应用到了超出它们设计指标的情况下,用它们去匹配复杂颜色场景的情形,例如观察摄影照片。总体上一讲,色彩管理的工作非常出色,但是有一点要清楚地认识到,那就是我们的视觉系统对复杂的颜色过程有着复杂的响应,而目前所使用的CIE颜色模型对此还无能为力。已经发现了很多颜色视觉现象——经常以首先发现这种现象的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这些现象,它们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与色度计和分光光度计测量的结果不同,人眼对颜色的感觉是有一定关联关系的。
因此,我们反复提出过这样的忠告:色彩管理使用色度的方法去搜集有关设备工作状态的数据,但其目的并不是要获得某种色度上的匹配,而是要达到令人在视觉上满意的图像效果。有时,为达到某个颜色准确匹配的代价是损失同一幅图像中其余的颜色。有时两个颜色的色度值虽然不同,然而它们在特定的场景和观察条件下,在视觉上可能是相互匹配的。
一些颜色视觉特性,例如,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图1-12和图1-13)与颜色恒常性(见下一节的讨论)都没有色度模型,并且无法用颜色测量仪器来测量。有时,颜色测量不受这些现象的干扰是一件好事,比如当你用测量的方法搜集有关设备工作状态的原始数据,并将其提供给色彩管理系统或特性文件制作软件的时候。然而到了评价结果的时候,你就不要用色度计去判定是否成功了。一双经过训练的眼睛在评价结果的时候每每会胜于测量仪器。
这里仅是几种色彩管理所忽视的视觉现象。
颜色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是视觉系统重要的特性之一,它是那样地根深蒂固,以至于人们很少意识到它。颜色恒常性,有时称其为“抵消光源的作用”,是指即使改变了照明条件,而对于物体的颜色感觉却保持不变的趋势。换句话说,即使来自物体的光的波长组成(光谱能量)改变了,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从周围物体和标志得到暗示,改变的是光而不是物体。
令人吃惊的是,颜以恒常性特性其实是神经系统的一种非常基本的特征。它不包含记忆的作用,更没有高级的思维因素,似乎是深植于我们视觉系统底层结构中的某种东西。事实上,颜色恒常性已经在像金鱼这类具有简单神经系统的动物身上得到了证实(见图1-25)。对于人类,颜色恒常性看来是视网膜中央-四周区域视场上发生的类似相反色作用的结果,然而这个相反色作用却不是发生在视网膜的第二层,中央-四周区域视场对颜色恒常性的响应似乎发生在大脑的视觉皮层,而且它们远比相反色的起因复杂。
图1-25:颜色恒常性)
设备不具有颜色恒常性。照相机没有颜色恒常性。胶卷不会随现场照明的变化而改变它的光谱响应。这就是为什么摄影师要根据照明条件选择相匹配胶卷的原因。数字相机具有自动白平衡功能,能够随现场照明条件改变它的响应,但是它的这种做法与人眼不同。假如用一台数字相机拍摄一匹站在一棵树叶茂盛的大树树荫下的白马照片,它会忠实地记录下经过树叶滤色后再由白马反射回来的绿光,于是就会得到一张绿色马的照片。然而当用人眼直接观看时就会知道不会这样一匹绿马,于是他们就会“抵消光源作用”,将马看做白色。
同样,色度计也不能测出颜色恒常性。它们模拟的只是人眼对孤立颜色样品的三刺激值而不会考虑环境色。即使是像扫描仪这类确实能够测量孤立颜色样品周围颜色的设备,也由于真实的颜色恒常性太复杂了,至今还没有一个可用的数学模型可以让色彩管理去补偿它的颜色。
颜色恒常性与色彩管理。
虽然色彩管理还没有颜色恒常性的模型来处理这个问题,但它还是能够做许多事情。色彩管理要做的重要事情就是要保持好一幅图像中颜色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再现方式与色度再现方式的区别。要是能够只将部分颜色而不是全部颜色准确地色度再现的话,也就是部分颜色忠实再现而另一些颜色不是,通常这样的复制效果还不如让所有颜色都具有相同的偏差时在视觉上得到的复制效果更令人满意。
颜色恒常性是中性色为什么重要的一个原因:中性色——尤其是印刷图片中的高光点,因为它的颜色受纸张颜色的影响很大——形成了颜色的参照点。如果中性色偏色,整个图像看起来也会偏色,但这很难精确地查明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只有经过一定训练才能够“忽略掉”视觉系统的颜色恒常性,才能在你的视觉系统说:“这些中性色确实是非彩色”的时候,指出“这些中性色是偏蓝色的”。
有关颜色恒常性及色彩管理的最后一点是:颜色恒常性提出了一种观点,光源的色温并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样重要。色温固然是重要的,但不是凌驾于其余因素之上的。例如,在校准显示器时,通常有两种选择来确定显示器的白点色温:定在D50或D65。许多人选择D50是为要精确匹配用D50标准灯箱观察颜色时的白点颜色。然而我们,连同许多其他业内人士,都推荐使用D65,因为我们认为你会乐于去观看一台亮白的D65显示器,而不愿意去观看一台暗黄的D50显示器,即便是D50显示器与D50标准灯箱的白点颜色在色度上更加接近。匹配两个观察条件的亮度水平也非常重要,甚至比对色温的匹配更加重要,因为颜色恒常性特性会做很多适应色温轻微差别的工作。
心理因素:颜色名称与记忆色
现在我们转而看一下颜色的心理属性。这里包括我们还不甚了解的颜色判断问题。一些心理属性可能与以往的学习有关,有些甚至可能与文化有关。但是这些属性都与我们谈论颜色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关。
名称与颜色复制。
我们将色调定义为一种能让基本颜色据此而得名的颜色属性。色调与基本颜色名称之间的关联不仅仅有哲学上的细微差别,而且很可能是彩色复制中最需要记住的东西。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复制质量中应将色调的调整刻度设备得最细。我们总是对目标色与复制色、软打样与印刷品之间的色调差异更加挑剔,超过了对亮度及饱和度的挑剔程度。如果色调的偏差已经大到足以超越颜色名称之间的无形界限,例如,当你的红色已经稍许进入了橙色,或者你的天空色有那么点偏向了紫色时,于是人们就会更多地注意到色调偏移,这或许是因为他们现在能够用语言来很清楚地表达出来。这一点的好处在于,这通常正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由于 能够以颜色名称指出色调的偏移方向,你就可以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红里面黄墨太多了,或是蓝天里面品红墨多了)。
记忆色。
所有从事印刷的人都知道一种颜色心理效果就是记忆色。记忆色就是类似于肤色、草地绿、天空蓝等,都是我们常熟悉的颜色。这些颜色比其他颜色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于它们的记忆深刻。图1-26左边的颜色是真颜色,而右边的是一个假颜色。在评价彩色复制的质量时,我们通常要以某些颜色的准确性比其其他颜色的“准确性”更重要为评价的权重。这里之所以将“准确性”用引号括起来,是因为我们对于这些颜色牢固的记忆往往是很不准确的。即便所有的颜色在色度上都很准确,而皮肤色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这幅图像看起来也是“错的”;如果肤色令人满意了,而毛衣的颜色却有一点太红了,然而很少有人会察觉到这点,除非这幅图片是为一本毛衣产品分类广告印的。
(图1-26:真颜色与假颜色)
总而言之,有些对于颜色感觉的心理影响我们(至今还)不能为其建立数学模型,所以色彩管理完全不能处理这类问题。即使是更好的色彩管理系统也必须要在颜色转换的战略问题上进行人工干预。所以你就要知道色彩管理在什么地方需要你的帮助。